四月褪香,五月薄夏。清晨七点,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党支部书记韦元站在崭新的柏油路旁,望着眼前颇具规模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笑着对记者说:“十年前,这里曾因贫穷落后、产业发展慢、矛盾纠纷多而被当地百姓称为‘麻烦套’,如今却成了‘幸福套’。”
不远处,城川镇党委挂职副书记、麻黄套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强正与村党支部副书记苏占平讨论中药材牛蒡种植事宜。
回望来路,王强已在麻黄套村坚守了近三年,他以“走实振兴路、富农惠三省”作为奋斗目标,挑起了一个“麻烦套”的振兴梦。
党建活了,村子才有魂!
2022年7月,经鄂尔多斯市总工会认真研究,领导们的目光瞄准了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工人文化宫主任王强。1982年出生的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驱车近400公里,直抵麻黄套村,挑起市总工会党组和领导们交给的重任,成为第7批接续奋斗的驻村干部。
麻黄套村位于城川镇西南65公里,是内蒙古唯一与陕西、宁夏接壤的村子,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与陕西定边县仅25公里,距宁夏吴忠市40公里,区位优势独特,且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三地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
201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旗两级工会接续选派干部入驻麻黄套村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工建活力、促进企地双赢”的包扶工作思路,明确包扶事项、计划安排、落实措施等,持续推进结对包扶工作高效开展,建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让曾经的“麻烦套”成了“幸福套”。
“到此,我结合麻黄套的立地优势,将‘走实振兴路、富农惠三省’作为麻黄套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也作为我们这届驻村工作队的奋斗目标。”王强说,“有了前期良好的积淀,麻黄套村必须快马加鞭,领先一步,在‘鸡鸣三省’之地,把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的形象立起来。”
“党建不强,人心就散!”王强初到麻黄套村时,村“两委”换届不到一年,党员会议稀稀拉拉。
一次主题党日,党员刘树珊感慨:“地里的辣椒苗比开会的人都齐整!”王强红了脸,连夜逐户走访,为老党员送学习材料,给年轻党员定责任田;带着党员们重学党章,把“三会一课”搬到田间地头。
变化悄然发生。2023年,麻黄套村党支部先后获评“市最强党支部”“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全区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样板村”等荣誉,韦元戴上“自治区担当作为好支书”的绶带,麻黄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 2024年,鄂托克前旗首个智慧农业产业园暨高标准农田项目在麻黄套村完成并收获丰硕;在市旗两级党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总投资近800万元的麻黄套村商贸服务中心投入运营。
“如今,村‘两委’和监委班子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促发展,村民们心齐劲足、比拼赶超,精气神特别好!”苏占平感言,“这多亏了王强书记的带头引领,才有了今天的面貌。”王强却摆摆手:“功劳是大家的,党建活了,村子才有魂!”
产业突围,打通致富新路子!
“连续扔了四年,每亩残次品差不多有1万吨,每次光清理费用就得花3万多元!”城川镇白萝卜种植协会会长纪凤斌惋惜地说。
“品质这么好的东西,只因为尺寸不符合规格,扔掉真是太可惜了。”王强从成片成堆的白萝卜中随手拿了一个,品尝后驻思良久。
为解决村里白萝卜种植户和企业面临的产品浪费、附加值低的问题,实现产业链条形成闭环,王强带领白萝卜种植户和物流企业代表,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交流借鉴。
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客商来考察时,王强不分昼夜带他们参观:“这里土肥水足,种出的萝卜能填南方市场‘空档’!”
2023年6月,投资300万元的白萝卜晾干厂和投资500万元的酱菜厂同时签约。这两个初深加工项目的建成,可解决50位村民就业,产值将突破8000万元,带动麻黄套村及周边三省农牧户种植的白萝卜每吨就地增值2400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增加7万元。
2024年,白萝卜晾干厂正式投产,当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彻底解决了白萝卜残次品严重浪费的现象。
“去年,4000亩白萝卜年产值近亿元,酱菜厂也拔地而起。”土生土长于麻黄套村的纪凤斌亲眼见证,“今年年初,王强书记又带领我们成立了白萝卜种植协会,村里及周边土地流转费也从过去每亩280元涨到现在的1350元,靠的是产业突围!”
辣椒更是“辣”出了名堂。2023年8月16日,由鄂尔多斯市总工会和鄂托克前旗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蒙陕宁农畜产品展洽会暨城川镇辣椒节开幕,三省4万余人涌入小镇。
2024年,在第二届蒙陕宁农畜产品展洽会暨城川镇辣椒节的舞台上,村民们捧着自家种的辣椒精彩亮相:“咱的‘暖城多味’可是国家认证的!”
去年,在市旗两级包联办领导的帮助下,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市总工会强有力的支持下,王强争取到的国家级“辣椒科技小院”落户城川镇,30年老椒农有了“科技靠山”;镇里领导带着优质的“城川辣椒”亮相“山城”重庆,“北辣南用”直供全国商超。
三省交响,小村庄有“大担当”!
“修通这条路,比上蜀道还难!”城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乌宁奇坦言。
麻黄套村通往陕西省白泥井镇境内的3.7公里路,因省界纠纷“断头”十几年。去年年初,王强、乌宁奇带着村干部跨省协调,多次进村入户,几经波折,最终得到镇里的支持和当地群众的理解,村主干道路面拓宽项目于当年3月20日顺利开工。
2024年7月,路通了,村民们开着轿车直呼:“这辈子头一回,走得这么舒坦!”
王强的“脚底板”还暖了百姓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坚守一线,呵护村民安全,组织捐赠140吨“暖心蔬菜”,驰援杭锦旗、东胜区、康巴什区等地;协调鄂托克前旗医院的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全镇膝关节病、青光眼患者免费手术;鄂尔多斯市首个村级电影二级市场放映点落户麻黄套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追新片”……
“我是王强书记的小迷弟。”乌宁奇调侃道,他思路活、点子多、谋劲大,不论是引进白萝卜晾干厂、打通“断头路”、举办三省展洽会,还是牵头城川镇成功申报国家级“辣椒科技小院”和“中国最美村镇”等,桩桩件件都有他的身影,麻黄套村乃至城川镇能有今天的发展势头,有他的功劳。
“在‘鸡鸣三省’之地,咱得给内蒙古争口气!”王强常把这话挂在嘴边、更落实到行动中。2024年,麻黄套村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产值高达8亿元,白萝卜、马铃薯、辣椒远销全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4万元。
乌宁奇与王强不仅是工作上的好搭档,还是生活中的好朋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王强书记一直坚守在村里,妻子又是一名公安干警,也工作在一线,家中两个小孩无人照料,女儿白天在家吃方便面、啃面包,仅三周岁的小儿子来到村里住了一个多月。”乌宁奇动容地说,“当看到还穿着尿不湿的孩子时,我对王强书记打心底里敬佩,他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
“王书记是个操心的命,不仅带头抓产业,还关注村民生活,甚至村民挣了钱后如何安排,他都给了合理化建议。”韦元补充说道。
在麻黄套村,王强的好搭档、好朋友、好兄弟不仅是村干部,还有村里的脱贫户、监测户、致富能手。脱贫户蒋世东去年返乡种植玉米年入20万元,今年改种牛蒡,“王强书记说,跟着产业走,准没错!”
“王强同志向下扎根,挺膺担当,驻村更‘助村’,真正地做到了倾心倾力倾情为民办实事。”鄂托克前旗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皓冉评价道,经旗委研究决定,该旗破例向市委组织部推荐王强同志。
傍晚时分,王强站在村口的“三省界碑”前,看着三年前自己手绘的麻黄套村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图纸,白萝卜晾干厂、酱菜厂、污水处理厂、新建的标准冷库、商贸服务中心……“蓝图”已从纸面落地,变为现实。这个要强的汉子眼眶微湿,与乌宁奇、韦元、蒋世东等人一一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不远处,商贸服务中心里,村民们与客商正在洽谈项目。麻黄套村的夜晚,灯火通明。
这片曾因贫困而沉默的土地,如今正以“金扁担”为笔,在三省交界处书写着一部乡村振兴的美丽诗篇。而王强和他的战友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