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仍记得,开学典礼我站在台上作代表发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的目光之所及,应当有浩瀚的星空,从学术中来,到学术中去,有创新的思维,也有创新的能力;我们的步履之所往,应当以肌肤的温度,去触摸贫穷和困苦,去感受人情和冷暖,不驰于空想和虚无,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民痛点”。时至今日,仍记得当时的悸动。我想无论学业还是工作,都总归是要回归“研究生”这个身份,只不过那时的我还在象牙塔,而此刻的我已在百公里开外的家乡。近来做基层工作,对“研究生”这个身份又有了新的理解。
“研”时代之先问,埋头赶路勿忘摘星揽月。“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想我们都必须首先和时代同频共振,呼吸与共,前行的道路才算是光明的坦途。想起入学第一节党课“不忘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寄语我们从深刻逻辑中认识初心,在自我革命中涵养初心,在勇担重任中践行初心。那时只觉初心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却不知此刻的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考入公务员队伍,来到家乡的小县城,逐渐适应了基层工作的千丝万缕,但我常常害怕自己会急着埋头走路,忘记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那些一代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出的宝贵经验,那些经典书籍上论证的成熟观点,那些前辈们走南闯北用脚步丈量的调研报告,那些与时俱进的会议精神,那些看似远在天边的星辰,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踮脚去触摸,就能伸手采撷一缕明光,照亮我们基层工作的路。
“究”民生之细事,一针一线仍念民为邦本。“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曾经跟着导师做课题,以为基层治理在社区搞搞调研就能弄明白;曾经学着前辈写论文,以为公共管理在电脑上码码文字就能说清楚;曾经试着做主题分享,以为社会保障在PPT上列满支撑观点就能落实处。成为基层工作者的一员,我才深切感知书本与现实的距离,虽说理论是经过考证且正确的,但是现实往往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实践才能出真知。学校教给了我们拨云见日的本领,我们就要结合实际,将本领用在基层工作的处处。老百姓的事情无大小,但桩桩件件都是我们要挂在心上的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只要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都要尽力去做好。我提醒自己,要始终记得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大事小事都千万不可懈怠。
“生”笔尖之隽永,笔耕不辍常思功不唐捐。“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基层工作无止境,就像在学校学习知识,永远没有穷尽的一天。虽说身边的“战友们”乃至是自己,都可能随时更换“战场”,面对新的角色,但是中心任务恒久如一,都是为人民服务。基层工作着实繁琐,有时上跑下跳一天就过去了,提笔写字十分难得。但是我愈发感觉到写作的重要性,不仅是记录所作所为,更多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我看到时代楷模黄文秀在她的两本驻村日记中,记录了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驻村工作的投入,对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期盼;我看到燕振昌用一生93本日记记录了他和村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描绘出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变迁……一支笔的力量是小的,但是思考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若是我们都善于记录,善于讲述,善于思考,善于反思,那再事无巨细的工作也能生出参天的树干,枝繁叶茂,而后在我们前行工作的道路上为后人遮阴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