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骄阳似火,走进东胜区司法局“张光情个人调解工作室”,办公室墙上一摞厚厚的红色锦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位扎根基层13年的司法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情理法理解开缠绕在百姓心头的“千千结”,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起,累计调解涉案金额高达1亿余元,调解成功率达96%,调解协议履行率和当事人满意度更是双双达100%。他以法为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不懈实践,在东胜大地上筑起一道守护和谐的坚实屏障。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这句写在张光情笔记本扉页的箴言,早已融入他调解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深知,人民调解工作远非简单的息事宁人,它更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向基层播撒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窗口。面对每一项部署、每一次任务,他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融入大局,成为东胜区司法行政队伍中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
今年1月4日清晨,凌厉的寒风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撕裂了两个家庭的平静。贺某某驾驶的轿车与王某某的电动车相撞,王某某不幸当场身亡。交警判定双方承担同等责任后,巨额赔偿问题瞬间成为新的“火药桶”。痛失爱子的王父悲愤难抑,要求贺某某在法定赔偿外额外支付30万元;而依靠打零工维生的贺某某,即便倾尽所有也只能凑出10万元。当不愿对簿公堂的王家人敲开张光情调解工作室的门时,一场艰难的情感斡旋与法理攻坚拉开了序幕。
初次调解,场面令人窒息。王某某的儿子被丧父之痛击垮,情绪彻底崩溃;贺某某及家人则因无力承担而激动辩解,巨大的分歧迫使调解中断。冲突甚至升级,王家人一度找到贺某某女儿经营的小店索要赔偿,激烈争吵惊动了警方。面对这团缠成死结的矛盾,张光情没有丝毫退缩,“群众利益无小事”,他果断启用“背靠背”调解策略。
在贺某某面前,他逐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贺某某坦言经济窘迫,女儿的小店也濒临倒闭。张光情在摸清其赔偿底线后,叮嘱他注意沟通态度,真诚远比辩解更有力量。
转向悲恸的王父,张光情既如实转达了贺某某的深深歉意与困境,也从事故责任认定出发,分析了王某某在事故中应承担的部分,引导对方在法律框架内提出合理诉求。王父老泪纵横:“钱是次要,我要的是为儿子讨一个公道!”这句话,让张光情更坚定了要在法理框架内,为双方寻得情感平衡点的决心。 当双方再次被请回调解桌前,贺某某一声发自肺腑地“对不起”,让凝固的空气终于有了一丝松动。张光情依据法律条文和赔偿标准提出方案,但僵局仍未完全打破。接下来的一周,他的电话成了连接两头的桥梁,法理与情理在话语中反复交融,尤其注重抚慰王家人撕裂的心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贺某某诚恳地认错,承诺竭尽所能;王家人的伤痛也逐渐被理智所抚慰,愿意降低索赔预期。
经过近20天不舍昼夜的奔波、无数次法理与情理的沟通,1月22日,双方的手终于紧紧握在一起:总额932330元的赔偿方案尘埃落定,贺某某承担其中290000元。一场极有可能升级、撕裂两个家庭的冲突,在张光情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最终化作了理性与和解的暖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这是张光情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将创新视为解锁人民调解工作新篇章的“金钥匙”,他敏锐探索出“互联网+调解”新模式,利用线上调解平台,打破时空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群众“足不出户解烦忧”。2023年3月,他被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评选为首席人民调解员,这份认可,正是对他创新实践的最好注脚。
不止于此,他积极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让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他心中,一个集在线申请、调解、结案于一体的人民调解信息化平台蓝图日益清晰,目的只有一个——让公平正义借助科技之力,更高效、温暖地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如今,张光情的调解工作室里,墙面上的锦旗仍在不断增厚。他将根深深扎进东胜这片土地,把法治的信仰、理性的光辉、人间的温情,像种子一样播撒进千家万户的屋檐之下。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张光情都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与担当,一笔一画,为“法治东胜”“平安东胜”的建设添注着坚实而温暖的笔画。这笔画,写在调解协议达成时当事人闪烁的泪光里,写在百姓重新舒展的眉头间,更写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征程上的脚印中。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人民调解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